台湾环保署从2017年12月到今年7月间,对全台89处自来水淨水场、七处养殖区、二处海水浴场的海水、自来水、砂滩砂砾、贝类中塑胶微粒含量的调查。
据25日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海水、自来水、海滩与贝类在内,大部分的样品中都含有塑胶微粒。
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微型塑胶的材质以PP、PE、PS为主,来源多是常见的塑胶用品,例如宝特瓶、塑胶袋、瓶盖、吸管、塑胶饮料杯及各种人造纤维产品等裂解后在环境中停留达千百年,台湾环保署提醒,还是要从塑胶垃圾源头减量做起。
一、最新调查结果
25日台湾塑胶微粒最新调查结果为:
自来水中检出塑胶皆为纤维状,每公升为0至6根,远低于瓶装水的检出量;
海水中的微型塑胶数量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万8500个;
沙滩砂砾则是每公斤26至2400个;
养殖及野生贝类为每公克0.2至5.2个。
1、自来水的纤维含量,远低过瓶装水
环保署环境检验所组长杨喜男表示,在自来水的部分,总共做了100个清水、23个原水样本,从结果来看,在浓度上与国际相去不远,而当中的塑胶微粒主要以纤维状居多,PET、Nylon、PE为前三名的成分佔了85%。
自来水的100个清水样本中,有44件检出塑胶微粒,每公升有0至6根纤维,原水的23件有14件检出,平均每公升有0至8根塑胶纤维。台湾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吴振荣表示,这样的数值不但低于国际文献,更远低于瓶装水。
因此建议民众,还是尽量使用自来水,也减少瓶装水的包装成为污染来源。北水公司也强调,近期在大台北地区设饮水机、装指引牌,鼓励民众多装自来水,少用瓶装水。
OrbMedia今年3月曾经发佈委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调查,指出全球十馀种品牌的瓶装水,多达93%出现塑胶微粒,甚至有惊见一公升含有上万颗者。
2、海鲜皆含微粒,野生牡蛎高过养殖
在七个贝类养殖区、2处海水浴场进行的海洋环境採样,海水的部分,则显示当中发泡、薄膜、颗粒、碎片、纤维型态都有,颜色也更加多样,材质PP、PE、PS为主,佔了77.6%,与国际一样。砂滩砂砾则呈现不同深度所含的塑胶微粒数量与成分没有差异,主要为PE、PP、PS佔比74.7%。
在养殖与野生贝类的调查上,淡菜、牡蛎、扇贝、蛤类都有发现塑胶微粒,淡菜一克含1.2至2颗、牡蛎野生者一克0.7至5.2个,养殖0.2至3.5个、扇贝一克3.1个、蛤类一克0.2个。由于贝类与滤食的方式进食,所以含有塑胶微粒以纤维状为主,材质以PP、PE、PET、Nylon,就佔了92.7%。
这个数值与科研文献平均值相比约为中间偏低。杨喜男指出,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养殖贝类含量1克含2.1至10.5个;欧洲淡菜比利时一克0.26至0.51个、德国0.36个、北海0.2至0.3个。法国养殖牡蛎一克也有0.47个塑胶微粒。
面对含有塑胶微粒的贝类还应不应该吃的提问,杨喜男表示,目前联合国表示,由于这些贝类含有丰富营养,仍建议食用,但目前的确各国都还没有完成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估,摄食量对健康影响程度,还不得而知。
二、塑胶微粒的危害
这些塑胶微粒恐经过食物链,最终回到人体,但实际的健康风险评估与安全容许标准,目前世界各国都还没具体研究出炉。
近年塑胶微粒污染问题受国际重视,更有研究指出污染不止于海洋环境,许多国家的淡水、陆地,甚至南北极都有发现塑胶微粒。2017年9月非营利媒体「OrbMedia」调查报导指出,全球10多国的159件自来水样品中,有83%检测出塑胶微粒。
这些尺寸不到5mm的塑胶微粒,由于会快速地遭生物摄取,因此对生物的伤害比起大型塑胶碎片更高,科学家更发现,微型塑胶已经形成了「塑胶生物圈」——一种新兴的生物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