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垃圾处理主要有收集、压缩转运、集中处理3个环节,由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各环节问题重重。首先,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垃圾源头无分类收集、混合清运和“分类收集、混合处置”等现象严重,垃圾堆放污水溢流等二次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其次,在垃圾压缩转运过程中,由于垃圾运输及中转设备设计缺陷或老化等诸多原因,垃圾暴露面较大,污水溢流滴漏大量发酵的垃圾臭水沿路滴流,二次污染严重;最后,许多城乡环卫部门主导的垃圾转运站和处理场规模较小,污水处理系统不健全,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垃圾中转站内收集的污水又排到了河道里,造成周围空气、水源和土壤二次污染严重,臭气熏天、蚊蝇遍地,使城乡形象大打折扣。
当前,我国垃圾末端处理不具备分类回收条件,“分类收集、混合处置”现象普遍存在,且过度依靠政府投入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也难以为继。生活垃圾种类繁多,主要分为资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危险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和粗大垃圾等150余种。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他们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现阶段,我国垃圾分类单一,垃圾分类标准及规范缺失,宣传教育不到位,致使居民只能简单地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
此外,国内做环卫设备的企业很多,但是大部分为小型企业,地摊式、作坊式生产,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落后,更谈不上技术创新。中、大型企业则存在互相抄袭、研发投入低、不重视试验和工艺研究的问题,导致产品可靠性差,性能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差距大。
环卫装备产品大多是政府采购,由管理部门主导采购,使用部门仅仅参与意见。在实际招标采购过程中,招标文件只关注资质、资信、尺寸、行业标准以及企业业绩等方面,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仅仅是个笼统的概念,很少认真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该产品是否有设计缺陷、是否渗漏等关键质量指标,致使好多性能、质量优越的产品难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垃圾环卫车滴漏问题非常严重,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监管缺失。目前城建、交警、公路以及环卫等部门对该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监管职责,造成问题面前相互推诿。因此建议:
建立“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管治定责”的多元化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断降低垃圾增长率,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废物并没有回收利用,所以垃圾处理要从严格分类开始,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引导公众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环保健康的生活习惯。
垃圾清运市场推行PPP模式,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提升垃圾治理水平,减轻政府投入压力,实现政府对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加快改革,大力引入市场机制,打破“铁饭碗”,使市场的力量参与到环卫建设和管理中。从资金等方面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推进垃圾自动分选技术和处理技术创新,从技术上彻底解决垃圾分类难、中转运输箱体漏液和垃圾转运站压缩脱水、除臭降尘和污水处理系统不健全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