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表委员看来,中国力推国际产能合作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它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既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
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在政府大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大潮中,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将大有作为,中国企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低迷经济中寻找新出路
去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法国时说,中国拥有大量中端产品、生产线和装备产能,性价比高,适应发展中国家需求。发达国家则拥有高端的技术和装备。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把中方和发达国家的优势结合起来,生产关键技术设备,能以较低价格和较高质量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发达国家扩大出口。
这也是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最佳诠释。
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哈双方在公路、住房等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在经历了几轮会谈之后,双方释放出价值约241亿美元的合作空间。
中哈合作只是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冰山一角”。2015年,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铁路“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开工,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中老铁路进入实施阶段;中泰铁路启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如期启动。
核电“走出去”也迈开步伐: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项目开工,“华龙一号”核电技术首次出口;中广核与英国、中核与阿根廷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建设核电项目;上海电气(8.620,-0.04,-0.46%)获得南非科贝赫核电站6台蒸汽发生器更换项目分包合同,首次实现国内核电主设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也加速推进,正在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大平台。目前,中企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中资控股企业711家),一些大合同同时“落地”。
“在国际上,这种合作也被译为产业合作或产业转移。”国际产能合作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对记者介绍说,国际产能合作本身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规律。当工业化国家的资源成本和要素成本上涨到一定程度,同时在贸易输出方面遇到了困境,对外投资带动产业转移便成为一个必然。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压力,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面对这一“阵痛”,企业需内外双向发力,通过自身转型创新,对外“走出去”。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赵萍。她表示,国际产能合作既有当前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亟须拓展海外业务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应该有全球市场眼光。
企业需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国际产能合作的步伐最终需要企业去践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对此强调,“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
“企业依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选择,这一过程会是多元化的。”邢厚媛指出,海外建设工业园区只是一种方式,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可能选择去海外设立研发基地,或在海外购买专利等高端方式去海外寻求营销渠道、智力资源,再反过来提高其在国内的制造水平和能力,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循环。
“国内杨木每吨800元至1000元,印尼只要300元至500元,用工成本也低了很多。”江苏的本尚新材料股份公司董事长俞雪元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两年前在印尼圈定400平方公里森林以投资建设农业生态园,上马木材加工等项目。目前,产业上下游的另外6家企业已经签约入驻园区,另外还有多家企业在进行相关商谈。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自主决策,也就意味着将自担风险。在邢厚媛看来,世界政治形势不太稳定,会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一些国家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常常遇到的障碍。比如“质量准入”的门槛曾是海能达在走入北美、欧洲市场时碰到的最大壁垒。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州坦言,经过两年的调整,海能达获得了进入北美的品质标准,继而获得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认可。
“下一步,海能达将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向国际输出‘标准’,不仅可以使公司的产品、技术在产业链中继续往高端提升,也可以在未来的国际产能合作中地位占优。”陈清州说。
目标指向形成全球产业布局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领域。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国际产能合作的规划,即以上述12个行业为重点,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对此,邢厚媛认为,今年高铁、核电、通信、新能源等高端行业项目将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大看点。“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国家合作项目,以及边境、跨境合作区的发展都将是重点。
但放眼未来,我国的国际产能合作就不应局限在这12个行业,还应形成有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格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应有新的发展。
“我们需要形成全球的产业布局,形成跨国的产业体系。最开始是点,但最后要连成片,形成网络。‘十三五’期内,国际产能合作应形成这样的格局。”邢厚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