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废纸可制作出850公斤好纸,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1吨废塑料可回炼3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750公斤;1吨废玻璃能造出2万个500克容量的玻璃瓶……”18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告诉中新网记者,市民眼中的“垃圾”并不是“真垃圾”,“在我们眼中,这些都是‘宝贝’。”
当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主办“3·19”城市管理服务主题周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大城众管齐参与,垃圾分类我先行”。
据悉,《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今年1月起在重庆正式施行,重庆主城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相关企业,以及主城以外区县(自治县)党政机关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在主城区23个街镇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目前重庆主城区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000吨,餐厨垃圾1300吨,果蔬垃圾200吨。”舒亮伟告诉中新网记者,垃圾分类是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利用价值、处置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成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类型。其中,可回收物指的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等。
垃圾分类后都去哪儿了呢?活动现场也给出了答案。有害垃圾经过收集容器,由合法单位运输贮存后,运往危险废物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可回收垃圾经过收集容器后,责任人自行运送或回收企业上门收运,由再生资源企业分拣和资源化利用;其他垃圾一般在收集运输后,则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或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如何让市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我们让大家扔的每一袋分类垃圾,都能得到‘回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中新网记者展示了一个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这个智能垃圾箱采用人工智能模式,可以实现自动消毒、满载预警,还能关联手机APP实现自助投放和实时返现。”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