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铜消费量已接近全球消费量的50%,但我国的铜资源只占全球的4%左右,作为铜的消费大国,我国铜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利用废铜生产再生铜,是我国铜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铜矿冶炼企业废铜需求日益增加。从原料角度看,当前随着国内废铜报废量逐渐增加,且精废铜差价维持在成本以上,大型铜冶炼企业对废铜的使用量也日益增加。目前,一些大型冶炼企业废铜(含再生的粗铜和阳极铜)占原料的比例约为40%,未来这一比例可能还会上升。从来源上看,进口废铜占我国废铜供应约一半。
进口固体废物类海关编码共分为十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固废种类,包括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等,其中“六类”和“七类”中含有铜金属废料,因此我们通常将进口废铜分为“废六类”和“废七类”两种。
“废六类”为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废碎料,主要包括高品位的1#光亮线、2#铜、紫杂铜、黄杂铜等,形态为废铜碎料,平均含铜量可达78%,多用于冶炼原料或下游铜制品原料,目前为非限制类进口废料。最新政策规定,自2019年7月1日起将转为限制类进口废物。与此同时,国家也有考虑将“废六类”中部分品类拎出视作资源类。
“废七类”主要包括品位较低的废旧线缆、废电机、废变压器和废五金等,形态为含铜物料,必须经过拆解和分拣等再度加工处理才能被冶炼厂或铜加工厂使用。其金属含量更低,约在22%,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更大,从2019年1月1日起,已正式禁止进口。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拆解。“六类”废铜不用拆解就可以直接投炉使用,“七类”废铜则需要经过拆解才可以使用。破碎边角料、不带皮的电线、从电机或变压器上拆下来的漆包线等都属于“六类”,而未经拆解的电机、变压器等含铜制品归为“七类”。“六类”和“七类”的划分主要和形态有关,和废铜品位并没有直接关系。
2019年7月1日起,“六类”废铜将由非限制类进口固废转为限制类进口固废,仅拥有进口批文的加工利废企业和再生园区内的企业才可以进口。据了解,目前已有企业进行申报,但未有企业得到批复。按照“禁止洋垃圾入境”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至2020年,“废六类”或也面临全面被禁止,在固废全面禁止进口的同时,部分“废六类”或将单独拎出来作为资源类进口,具体分类标准还在讨论中。
废铜供应大幅收紧
据环保部数据,2018年累计发放废铜进口批文26批,总批量为99.97万吨,累计同比减少66.7%;2017年共发放批文11批,总批量为300.58万吨。2018年“废七类”为限制类进口,进口量约为95万吨,较2017年减少约65%,折金属量约22万吨。由于2019年7月1日开始,“废六类”也将转为限制类进口,如果按同等减幅,我们估算进口“废六类”将减少约50万吨,折金属量约40万吨。预计2019年废铜进口将减少50万—60万金属吨,高于市场预期。
2019年1—2月,中国进口废铜23.1万吨,同比下滑29.9%,折金属量18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约0.6万吨金属量,并未出现抢进口的局面。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进口废铜241万吨,同比下降32.2%,我们估算平均含铜品位57.6%,折金属量139万吨,同比减少金属量仅约4万吨,低于市场预期。而去年精废铜价差低于1000元/吨超过在大半年,精铜对废铜的替代作用使国内废铜库存积压。我们认为,在2月以来价差合理的情况下,废铜仍在去库存。若二季度价差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废铜库存去化加剧,下半年在“废六类”限制进口的背景下,废铜供应缺口将更加明显。
此外,据我们对废铜进口大省的调研显示,“六类”废铜的进口批文将需要“深加工”资质,而由于环保政策趋严,小企业拿到“深加工”资质几乎不可能;同时该地区普遍倾向于使用进口废铜,认为进口废铜品质好于国产,预计国产废铜在该地区的替代会打折扣。
国产废铜方面,目前国内环保趋严,国产废铜供给也在缩减,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废铜回收约155万吨,同比减少约1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