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瑞士召开的《巴塞尔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180多个国家对公约进行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这是首个有关塑料垃圾的国际性法律限制。
在全球塑料污染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协议,被寄望于能够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的挑战。
万米深海发现塑料袋
近日,美国探险家维斯科沃乘坐潜艇探索太平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平面下10927米的深海里,亲眼得见海底塑料垃圾的踪迹——一个塑料袋和若干糖果包装纸。
维斯科沃的发现,验证了科学家对深海动物的研究成果。
此前,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马里亚纳海沟和另外5个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捕捉并分析海洋动物样本,发现至少72%的被测个体消化系统中含有塑料纤维及颗粒,在84%的片脚类动物体内发现微塑料纤维。而且越靠近海床觅食,摄入塑料微粒越多。
研究人员推测,深海很可能已经成了塑料碎片的“终极(垃圾)槽”。而一旦下沉到更深的海中,塑料垃圾就更难追踪和处理。
有数据显示,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大量生产塑料制品以来,塑料制品年产量已从约200万吨暴增至2015年的3.22亿吨,目前塑料制品产量远超能有效处理的量,且预期供给需求还会更多。
塑料是难以降解的人造物质,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速度极为缓慢。当它进入垃圾填埋场,大约需要200年到400年才能降解,会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如果直接进行焚烧,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如果它们被废弃至自然环境,除了会造成视觉污染,还会对环境产生很多潜在危害,甚至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
2017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人类在过去的70年中生产了83亿吨塑料制品,其中63亿吨被废弃。其中只有约9%被回收,12%被焚毁,79%被填埋或丢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粗略估计,截至目前,已有约1亿吨塑料制品被倾倒到海洋中,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将超过鱼类。
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会逐步破碎并形成大量微塑料颗粒,其中含有和吸附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以海产品、海盐等形式进入人体。
2018年11月,科学家第一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了塑料微粒,而且塑料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根据这一结果,科学家保守估计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体内含有塑料微粒。
一份“历史性”协议
塑料垃圾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但在过去数十年中,却没有得到负责有效的全球治理。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地将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垃圾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难以降解处理的塑料垃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尽管这些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塑料垃圾被打上了“可循环利用”的标签,但事实上由于技术或成本限制,作为接收方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对其加以有效利用与回收,大部分塑料垃圾被倾倒、焚烧或进入海洋,对所在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中国曾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废塑料进口地。2018年,中国全面停止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塑料垃圾。一度被作为塑料垃圾出口“备选项”的东南亚国家,随后也纷纷推出临时或永久性进口禁令。
对塑料垃圾进行负责有效的全球治理,已经到了不得不行的重要关口。
在5月10日结束的《巴塞尔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获得了与会代表压倒性支持,仅美国、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业等少数派反对。根据这项修订协议,出口塑料垃圾前应事先通知目的国相关信息并获得同意,以限制目前猖獗的塑料垃圾出口行为。
各国还一致同意减少排进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数量。
联合国环境官员10日说,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已就减少塑料垃圾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少数非缔约国在向缔约国运输塑料垃圾时也可能受到影响。这一“历史性”协议意味着,各国将不得不监测并追踪流到境外的塑料垃圾,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
政策与科技同行
4月30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说,为了让地球更安全、更美好,必须向一次性塑料制品“宣战”,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提高认识,清除污染,更可持续地消费和生产。
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一项旨在解决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问题的决议,鼓励政府和私营部门“确保塑料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到管理,都更多地考虑到资源效率”。
除了国际合作方面的持续推动,近年来,不少国家在环保压力下也致力于在本国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欧洲议会3月底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法案,规定自2021年起将全面禁止欧盟国家使用饮管、餐具和棉花棒等10项一次性塑料制品。欧盟还鼓励会员国逐步减少塑料包装的使用,并采取更严格的标示规则。
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2月召开会议,敲定了“塑料资源循环战略草案”,规定到2030年塑料瓶等一次性塑料排出量将减少25%,零售店须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等。
去年8月,智利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商业活动使用塑料袋,成为南美洲第一个达成这项目标的国家。
自2018年年中开始,东南亚各国就纷纷出台措施,对进口塑料垃圾加以限制。同时,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将自我“限塑”提上日程。2018年12月,印尼巴厘岛颁布限塑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首都雅加达随后也打算效仿。
据联合国2018年统计,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对一次性塑料品实施了禁用法令或征税。
除了在政策上加以限制、引导,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塑料垃圾的降解、回收难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联合包括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宝洁和三菱化学等约30家企业,于1月间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终结塑料垃圾联盟”,以期减少和消除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该“联盟”已承诺投入1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管控和减少塑料垃圾,包括开发基础设施,用于收集和管理废弃物;通过扩大新技术的利用,使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更加便捷;清理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重灾区,特别是陆地垃圾流入海洋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