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今天,距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倒计时一周。你家准备好了吗?本周,记者走访了申城多个小区,发现不少老百姓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他们说,垃圾分类我们早就行动起来了,只要肯做,一点都不难。
不必等到7月1号很多人早已行动了
位于普陀北石路上的樱花苑建于1988年。这个老式公房小区看上去很不起眼,然而,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樱花苑的居民可以说都是先行者。因为早在6年前,樱花苑就被选做申城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而小区里的大部分居民,早就对如何分类垃圾了然于胸。
“2013年,我们小区就开始搞垃圾分类了。当时,外面都还没有这个概念,但小区里经常举办垃圾分类的讲座、宣传会,我也是从一次次的活动中了解到,原来垃圾分类有这么多好处。”樱花苑居民金雅频是13号楼的楼组长,采访中,她很顺手地指着厨房待洗的蔬菜,说:“就像这些被择掉的菜叶,扔在普通的垃圾桶里是不起眼的垃圾,而且越堆越多,影响环境;可是一旦被归为湿垃圾,就可以变成有机肥料。”
“垃圾分类,其实真的不难。只要你从思想上克服了畏难情绪,干起来还是很方便的。”金雅频告诉记者,最初,她们全家都觉得垃圾分类有些麻烦,但是等到真的上手做了,才发现只要多备几个垃圾桶、甚至几个垃圾袋就能解决问题。
如今,她家共有4个垃圾桶,其中2个小的由草莓篮子改造而成,套上塑料袋后,专门放在厨房的水池边,用来装湿垃圾;剩下的2个垃圾桶主要存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遇到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等,则用保鲜袋装好,直接扔进有害垃圾桶。“每晚洗碗前,直接把剩菜剩饭倒在湿垃圾蓝里,等全部收拾完后,就趁着下楼散步的功夫把垃圾倒了,清爽又卫生。”
金雅频说,小区里原本有8个垃圾投放点,经过2013年的“撤桶并点”后,只剩下了3个,需要服务986户居民。每天7:30至9:30,16:30至19:30,就能见到小区居民有序地将垃圾扔进对应的垃圾桶里。大家默默分类投放、除袋、再洗手,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不仅如此,作为楼组长,她也欣喜地发现,自从垃圾分类后,楼道环境也好了起来,“我们楼里一共有12户居民,我住在5楼。以前我下楼时,经常看到有人将垃圾放在楼道里,我都会顺手帮他们扔掉。后来,小区里垃圾分类的宣传越来越多,垃圾分类蔚然成风,一些居民扔在门口的垃圾也慢慢由1袋变成了2袋:他们也开始干湿分类了。再后来,扔在走道里的垃圾几乎绝迹了。”金雅频笑着表示。
“自从开始分类,出门旅游我都自豪了”
“你想到过吗?垃圾分类除了带给我们干净整洁的环境,还会带给我们很多自豪感。”金雅频说,去年她去宝岛台湾旅游,入住的民宿老板娘叮嘱她要好好进行垃圾分类,不然当地管理部门会拒收垃圾,甚至罚款。“那个年轻的老板娘还手把手教我该怎么分类,什么属于干垃圾、什么属于湿垃圾。当时,我就很自信地告诉她:我会分类。因为我家已经分类好多年了,我的家乡上海也准备开始分类了。”金雅频说,那一刻,老板娘看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我自己也觉得特别硬气,特别光荣。”
家住宝山大场镇乾皓苑的忻燕萍也告诉记者,过去去日本、韩国旅游,她都会感叹人家垃圾分类做得特别到位,人人出门自带垃圾袋,城市干净整洁,令人羡慕。直到今年3月,忻燕萍所居住的小区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了,突然间她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仿佛自己也化身为环境保护的卫士,投身到了这场了不起的革命中来。
“我们是一个纯村民动迁小区,原本猜想可能有些村民习惯纠正不过来,嫌麻烦。但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推进,似乎每一个人都很配合,垃圾分类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忻燕萍说,不仅如此,垃圾分类了以后,孩子对他们的认同感也多了。“孩子总说:学校老早就实行垃圾分类了,我们家也得这么干。如今我们也分类了,他很满意,也很积极。”
记者见到,在忻燕萍居住的乾皓苑,还有一个首创的“垃圾红黑榜”。榜单置于每栋楼的大堂,哪家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根据二维码积分及志愿者评判后,将得到五角星;哪家做得不到位的,就会得到“加油”的贴纸。而忻燕萍的家庭,是楼栋内五角星最多的家庭。
“记得小时候,幼儿园老师会在孩子额头贴五角星,以示表扬;孩子还会把五角星小心翼翼地撕下来,珍藏起来,这都是荣誉的象征。这个‘红黑榜’仿佛也是贴在我们家庭的五角星,五角星多了,我们都觉得挺自豪的。儿时得到表扬的喜悦又渐渐在心头泛起,有一种久违的荣誉感。”忻燕萍有些回味地说。
垃圾分类其实不难关键在于保持长效
走进长富大厦,一眼就能看到小区现代化的垃圾箱房。箱房洁净的玻璃门背后,红、蓝、黑、棕四色感应式垃圾桶整洁地排列着。水池旁边,还配备了湿垃圾就地粉碎机。每天6:30至9时,16时至20时,小区内120户居民都会陆续前来扔垃圾,在此期间,保洁员会对湿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并对分类后的湿垃圾进行粉碎清理。分拣的及时、居民的配合、设备的先进都确保了长富大厦垃圾分类减量成效稳居街道榜首。
然而,你或许无法想象,在未开展垃圾分类时,这栋商用两住楼只有2名物业工作人员,没有垃圾箱房,四处可见高空抛下来的垃圾袋,小区内蚊虫肆虐、污水横流……“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垃圾分类的推进。”有着业主及小区物业经理双重身份的车星杰如此说。
据他回忆,去年6月,长富小区参与到了甘泉路街道的垃圾分类试点中来,并把每个楼层的垃圾桶全撤下,用现代化的垃圾箱房取而代之。一开始,居民的意见很大:原本打开家门想扔就扔,现在却要下楼,特别不方便。“说实在的,作为居民,我内心也有些抗拒。但身为小区物业经理,我只能带头干起来。”车星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最初,车星杰对如何分类垃圾也有些茫然。洗干净的瓶子是可回收垃圾,没洗干净的瓶子是干垃圾,没吃完的外卖还得先把残渣倒进湿垃圾后,再把外卖盒扔进干垃圾桶里……“我是一个很粗糙的人,以前根本没那么多讲究。好在那段时间,小区铺天盖地都是垃圾分类的宣传,还有志愿者、保洁员手把手教。渐渐地,大家都会了。”
在车星杰眼里,垃圾分类刚开始的几个月是过渡期。那阵子,有些居民还是我行我素,照样提着一整袋垃圾下来。值守在垃圾箱房的保洁工见状,将垃圾袋一一打开,将干湿垃圾现场分离。居民看在眼里也觉得不好意思,几次以后就会主动分类后再投放。还有一些人,赶不上垃圾的投放时间,就直接把垃圾扔在了箱房外,“我们摸清情况后,也适当地延长了箱房开放时间,再结合居委会干部、志愿者一家家上门游说,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如今,垃圾乱扔的情况几乎绝迹。看着这么整洁的小区,还有谁会忍心把垃圾直接扔在地上呢?”车星杰表示。
马上就要迎来7月1日了,这两天,车星杰在小区里又贴起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告示。他说,垃圾分类是一场长期的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工作。现阶段,只有确立各项管理制度并保证有效执行,才能维持之前垃圾分类的成果。“我有信心,接下来我们也能做得更好。”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