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计划2022年底完工
共享配套设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新地标,整个项目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完工,未来将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帷幕施工采用TRD工艺施工作业,深度达50米左右,在北京市尚属首例。
新京报讯 记者昨日获悉,位于“城市绿心”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完工。三大建筑的共享配套设施也和建筑一同开工,并将同时完工。共享配套设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未来,M101和M104两条地铁线的换乘站将途经城市绿心,市民前往这三大公共文化设施将更加便利。
城市绿心公园有望明年年底开园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可将文化体验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该项目已于2019年10月底实现土护降开工,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工,并交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
此外记者了解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主要以森林公园为主,三大建筑是“城市绿心”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绿心”公园今年年底计划完成8000亩大型种植,明年9月底前完成园林绿化任务,预计明年年底实现开园。
预留M101和M104线地铁换乘站位置
据了解,三大建筑与共享配套设施采用一体化设计,保证了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地上地下空间无缝衔接、便捷连通,兼顾了实用性和便捷性。项目整体采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突出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项目采用明度高、艳度低的色彩搭配,塑造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色彩意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是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的综合设施,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共享停车、游客服务、餐饮、文化艺术培训、展览展示、文化创意、亲子娱乐与体育健身等功能配套,并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M101和M104两条地铁线的换乘站将途经城市绿心,此外这里还配备了约2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和9.2万平方米左右的配套停车库,也将满足市民的需求。”
■ 设计
副中心剧院设计对标世界一流标准
记者了解到,三大建筑设计方案经过国际征集,并由专家评选确认,体现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书山智库”,又名“森林书苑”,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宛如森林伞盖,以银杏树叶片为灵感来源,体现出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图书馆既是阅读场所,也是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图书阅览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向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增进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剧院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预计分别设有座位1800个、1600个和1000个。
首都博物馆(东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项目注重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开放区域比例,提高了建筑本体与参观者的融合度和参与度,丰富参观者的游览体验。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其中,剧院项目外立面为异形薄铝单板幕墙结构。图书馆项目从地面到屋顶为高大定制玻璃幕墙,屋顶每片“银杏叶”为角度不同、形象不同的树冠分层结构。博物馆项目主楼外立面两侧为斜拉索结构,市民共享大厅为大跨度造型钢木结构。
■ 现场
TRD工法首次引入北京
机械设备林立的“三大建筑”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帷幕施工。在第三标段图书馆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总工介绍,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被污染的地下水漂移,三大建筑外围需要施做约50米深、3000多米长的防渗地下墙(止水帷幕)。“在全国也难找到这么大规模的止水帷幕。”
据其介绍,以往北京其他土护降工程的止水帷幕通常深度为20-30米,此次要施做的50米深度的止水帷幕施工难度较大。目前,国内TRD工法最深可施工65米,能有效隔断透水层。但由于北方地层较硬,这种工法以往大多在南方沿海地区适用,此次是首次引入北京。为此,项目专门做了试验段以验证该工法的适用性,最终确定该工法在北京能够施做。
记者注意到,整个工地没有扬尘,整洁有序。据介绍,此次苫盖工地的防尘网质量更高、网眼更小。另外,以往常规防尘网之间的搭接采取绑线的方式,此次搭接处卷入两厘米宽、高的长形木条,确保搭接处无缝隙,同时使用卡子进行固定。“从材料采购,到过程安装,基本可以保持现场100%无扬尘。”三大建筑第三标段生产经理李豹说。(记者 张璐 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