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广州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与会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和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据透露,广州新一轮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开,这一轮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完成以后,将可以解决未来20年、5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广州对垃圾分类处理的需求。有代表表示,垃圾分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毋庸置疑,广州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即使从2012年7月10日广州召开第一次垃圾分类动员大会算起,垃圾分类在广州亦已超过7年时间。7年多来,广州垃圾分类从低点起步、向高处攀升,由点带面、全面开花,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广州的作为。从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到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模式,再到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广州垃圾分类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三全”一直是广州垃圾分类的工作指南。以“全链条提升”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为例,早在2012年,广州就面临着“垃圾围城”困境。随着新一轮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可以满足未来20年、5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广州对垃圾分类处理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全社会参与”为例,2019年全市有超过14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收到了不错的宣传、动员效果。
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除了要有必胜的决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改变乱丢垃圾的老习惯、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切实际。假如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与垃圾分类工作不同步,种种影响垃圾分类效率的现象就会发生,不按规定丢弃垃圾的问题也将难以根治。应该说,“垃圾分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这种判断是客观的、准确的。
纵观垃圾分类先行国家,也都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有今天的成就。譬如,常被当作垃圾分类典范的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此项工作,至今已超过40年。在众多国家当中,瑞典的垃圾分类工作颇富启迪意义。瑞典自上世纪80年代起推行垃圾分类,开始的几年,推得很艰难。哪怕政府派员站岗监督,对不按规定丢弃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收效也不大。后来,他们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就这样,大约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垃圾分类在今天的瑞典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垃圾分类不但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还要找准努力方向、找对工作方法,才能保证在我们这一代人把它治理好,上对得起前人,下对得起子孙。用一代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从长计议、精心筹划、从容落实,而非只顾眼前、急功近利。“垃圾分类进校园”无疑是打基础、谋全局、利长远之举。从孩子抓起,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监督家长参与垃圾分类,助力垃圾分类工作;另一方面,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筑牢了,未来的垃圾分类工作的群众基础也夯实了。去年发布的《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就把“垃圾分类进校园”列为“十二个专项行动”之一。
垃圾分类进校园,并非临时给学生上几堂课或拉到垃圾处理厂参观一番了事。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并将分类意识化为日常行为,学校就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并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保持某种节奏,和风细雨、久久为功,而非时紧时松、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