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史上最严”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上海施行已满一年。“如何区分干湿垃圾”的热烈讨论和“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仍历历在目,但从结果来看,这些“曲折”经历被证明是值得的。
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和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有害垃圾和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均明显上升,而干垃圾日均处理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一年前上海垃圾分类启动,也是一场全国公开课
根据住建部设定的目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6个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需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截点逐渐逼近,更多的城市开始推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生效。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2020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2020年7月1日,《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
不过当我们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查看46个城市的检索热度时,发现各地网友的搜索情况颇为一致:2019年7月和8月,在上海、杭州分别启动垃圾分类时,曾出现过两次检索高峰,但其余时间搜索量均较为平缓。
与一年前的上海垃圾分类占据全国性热度不同的是,尽管46个城市中,有22个已在2020年1月1日前启动垃圾分类制度,但从检索量来看,只有下图中的8个城市,在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制度后,当地网友对本市垃圾分类相关资讯的检索有所上升。
网友对本地垃圾分类关注度偏低,和各城市执行进度不一有关。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云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46个城市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
最困扰民众的问题之一,仍是如何正确分类
从北京和上海的经验来看,完成立法、启动条例实施只是第一步,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注定是一项耗时艰巨的工作。除了在社区内设置分类垃圾桶之外,更困难的是向民众普及如何正确分类。
在百度指数中以“垃圾分类”为检索关键词,查看京沪两地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后一周的相关词热度,可以发现,究竟如何科学分类是各地民众从始至终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常见的问题有:用来装垃圾的塑料袋到底属于什么垃圾?瓜子壳、烟头它们又是什么垃圾呢?
此外,人们还关心垃圾分类的意义:我们真的需要这么麻烦地分清各类垃圾吗,有效果吗?
这张思维导图,或许能帮你扔对垃圾
尽管各地的具体分类标准有细微的差别,比如北京的四大分类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而上海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但分类的基本思路是相通的。
除了前往各地政府推出的“垃圾分类查询平台”逐一查询,从各类垃圾的“末端处置手段”来思考如何分类,或许是更简便的途径。
比如“湿垃圾”或“厨余垃圾”,更准确的名称是“有机质垃圾”或“易腐垃圾”。其末端处理包含去除水分、粉碎残渣、加入菌种发酵、生成有机肥等步骤,因而不易腐烂、不易粉碎或容易缠绕机器零件的垃圾均不宜归入这一分类,这也是硬贝壳和粽叶不能扔入“湿垃圾”桶的原因。
“可回收垃圾”包含“玻、金、塑、纸、织”五大类,但目前的回收源仍依照回收价值挑选可回收物,部分回收价值较低、或因使用场景特殊不宜回收的物件,仍会被作为“干垃圾”或“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因而在当前回收条件下,一次性塑料袋、被污染的纸张、内衣物等均不被视为“可回收垃圾”。
最需谨慎对待的是“有害垃圾”。投放不当,这类垃圾会污染环境或伤害人体。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很特殊,它们会被运往危废处理中心进行专业化处理,不同危害品的处置方式存在差异。
而所有不可被归类到前述三类垃圾桶的垃圾,被统称为“干垃圾”或通俗定义为“其他垃圾”。
理清各类垃圾的定义及末端处置的大致流程后,以上海的分类标准为例,即可生成下文中的思维导图。当你手持某件垃圾并希望快速判断它的归属时,回答完图中的几个问题即可得到一个大致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