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去 与促进 的两套动作中,已经有企业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化解钢铁产能与发展新材料产业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山东博兴县人大代表、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董事长孙宪华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果让去产能 与发展新材料 相互借力形成产业链,那么过剩产能 就能成为新材料源头,库存 也就变成一种战略储备 。
专家建议推广钢结构建筑
最近有两条关于钢结构 的消息引人关注。
一是2016年1月8日至9日,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浙江大学教授董石麟、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三位工程院院士齐聚武汉,共同建议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以化解目前严重过剩的钢铁产能。
二是1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 上,与会24名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及国内众多知名建筑业专家达成共识:未来五年将积极推动钢结构建筑。
此间有人指出:中国钢结构建筑在破茧中迎来春天。这一说法出自一组数据的对比。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钢结构产业拥有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安装的完整产业链,有资质的施工企业超过3000家,但是,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占比不足5%,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到钢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而在中国,目前年产钢虽然已突破7亿吨,但钢结构用钢不到6%,由此可见,我国钢结构建筑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院士们认为,通过大力推广、发展钢结构建筑,既可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也可推进建筑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由于钢结构拥有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抗震性能好、重量轻、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化程度高等优点,大量采用钢结构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指出,钢结构建筑八成部件均可在工厂加工,同时易拆除,部分产品和材料可重复、循环利用。相比传统混凝土建筑,其自重减轻40%,施工效率提高4倍,建设周期缩短1/3,碳排放量减少35%,得房率增加5%以上,在发达国家较普及。
在民用建筑上,发展钢结构就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发商通过系统集成,就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样的产业分工一旦形成,去库存 和发展新材料产业也就水到渠成。
事实上,近似观点,孙宪华早在2014年就提过,他说现在再提,顺应时势
钢结构堪称节能先锋
假如将多出来 的钢铁用于扩大钢结构建筑,不仅消化了过剩 的产能,同时也发展了节能产业。
我国国内95%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建筑,是造成建筑能耗大的主要原因。 参与上述研讨会的专家介绍,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材料回收利用率低,这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结构拆除后,主要都是建筑垃圾,处理起来需要花大量费用。
相比之下,钢结构建筑都堪称节能先锋。 孙宪华介绍,当下,我国民用、桥梁、海洋工程、非标成套装备制造包括新能源风电、核电、智能电网、三网合一等领域的基建工程,处在持续高速发展之中,建筑用钢需求量很大。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不仅会对钢铁产能过剩起到缓解作用,还会在全生命周期内,以循环使用的方式,将废 钢资源储备起来,达到藏钢于建筑 、藏钢于民 的战略目的。
据了解,针对工程所需,钢结构产品实行的是工业化预制、定制,不仅施工周期有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有保证,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土方作业带来的大量雾霾烟尘。还有,做成的钢结构建筑,保温和抗震性能优良,假如遭遇地震,各种损失一定比砖混结构的房子小得多,灾后重建的费用也低得多。
亟待政府推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我国境内的铁矿资源较为贫乏。过去10年,我国钢铁业由于超常发展,导致我国今后铁矿石供给依赖海外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建立稳定的铁矿资源供给战略,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开源主要集中在上游供应商,而节流工作就是下游生产商的功课。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副会长张在勇介绍,作为钢结构的最新应用成果,波腹板钢构件已被列为国家现阶段的新型建材,其在大型桥梁、机场航站楼、地铁隧道等工程中普遍应用,证明这种产品除了美观、重量轻、跨度大外,还集绿色、节能、创新 为一体,经过专家的测算,该产品的用钢量,比传统H型钢节约30%-60%。
波腹板钢结构的节材效果没有疑义,现在欠缺的是国家推动。 孙宪华介绍,不管是平板H型钢结构还是波腹板钢结构,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至今未能得到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在产业链匹配上缺乏国家标准。
对于政策、产业及市场的配套,孙宪华表示,钢结构未来产量有望达到5000万吨-6500万吨;钢结构房屋建筑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量约15%-20%左右。对于这一市场需求,华兴也和其他同行一样,希望政府推出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扩大市场份额,在社会影响力以及客户接受度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再转入居住类的建筑上。